top of page
AP10_edited.jpg

研究 / 文章          

7月時,在面書見到一則激情澎湃的貼文:風寒尋雪路,不知崎嶇;蒼松送稀客,衷心讚許。朝辭磨劍石,不加顧慮……到處惶恐爭探問,問我是誰,看我傲然摘雲彩,更感畏懼。天邊有星,伸手要採,哪怕極疲累……見我傲然踏河山,更感畏懼……遠近河嶽,請你記住,江山歸我取,吹乾血和淚⋯⋯

當年中學國文課本古文,篇篇要全文背默,四十年後的今天想誦出一篇半篇,搜索枯腸多未能;半文言的粵語歌詞,不少卻可脫口而出,惟當時大多不知其中義蘊,對主題及上下文關係無所用心,不求甚解,而今才有一定閱讀及解謎能力,可予澄清修正。1980年初關正傑《殘夢》當中有句:人站到千里外,你可感到,風吹葦草動⋯⋯

怎樣的戲劇課程才算得上落實於美育中?華中師範大學張玉能教授指出,美育具備三個基本環節,即感美、立美和創美。學校的美育應涵蓋校內一切能提升學生感美、立美、和創美的教育內容。此三者既互相滲透,但亦有層次之分,感美佔基礎層次,然後是立美⋯⋯

上個世紀30到40年代,有一位劍橋大學博士來到香港任教,他是有趣的生物學家、偉大的博物學家,也是當時的港府智囊,他叫香樂思(Geoffrey A.C. Herklots)。他將自己在香港遠足探險中遇到的風物,以歲時記和專題的方式記錄下來⋯⋯

著名英國戲劇教育學者Gavin Bolton指出,英國戲劇教育在政策上的發展,明顯受了盧梭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和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影響。他指出盧梭在重視兒童獨特性(uniqueness)的同時,又高舉兒童的個別性(individuality),主張教師有責任讓兒童自然地成長⋯⋯

人類學家克魯柯亨 (Kluckhohn, 1991) 對文化作了如下定義 :「文化是人類在歷史上為生存而創作的事跡,包含顯性部分和隱性部分;具有為某一族群所共享的特徵。」 這定義的意思是 ,文化乃人在歷史過程中,與自然互動後留下軌跡。人在歷史進程中不斷企求優化自身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條件,其長久累積而成的成果就是文化⋯⋯

戲劇教育屬體驗性學習(experiential learning),教師按着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建立各類情境,讓學生在課堂中親身經歷情境。與傳統教學不同,教師在課堂中只是一個催化者,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中心人物⋯⋯

戲劇教育屬體驗性學習(experiential learning),教師按着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建立各類情境,讓學生在課堂中親身經歷情境。與傳統教學不同,教師在課堂中只是一個催化者,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中心人物⋯⋯

「戲劇」,對很多中國人來說,是指中國傳統戲曲,如京劇、昆劇、越劇等,而本會所指的「戲劇」,是指上世紀由外國傳入以對話為主的「話劇」 。

 

事實上,戲劇存在於世界各地各民族,有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和內容,中國的戲曲固然是世界戲劇形式中重要的一類中⋯⋯

© 2020 by The Forth Apple Foundation. 戲劇教育發展基金 FAF

bottom of page